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碗仔魚











碗米仔 學名Gerres oyena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中文名 奧奈鑽嘴魚

科中文名 鑽嘴魚科

科號科名 352 Gerreidae

模式種產地 Suez andr Jidda, Saudi Arabia, Red Sea 

大陸名 奧奈銀鱸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俗名 碗米仔     

棲息深度 1 - 3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3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東沙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型態特徵 體呈長卵圓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的3.0-3.3倍,體背於背鰭起點處略為彎曲,與水平方向軸約呈35度角。口小唇薄,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眼大,吻尖。上下頜齒細長,呈絨毛狀;鋤骨、?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基底具鱗鞘;側線完全,呈弧狀,至尾鰭基底之側線鱗數35-39,尾鰭基底之有孔鱗3或4;側線上鱗列數3.5(側線至背鰭第V棘間,且不含側線鱗)。背鰭單一,硬棘部IX,第II棘最長,但短於頭長;臀鰭第II棘細尖狀,短於或等於眼徑長;胸鰭短,末端僅及肛門;尾鰭深叉形,最長鰭條長約與胸鰭等長。體色呈銀白色,體背淡橄欖色;體側具7-8條不顯著的橫帶;背鰭硬棘部具黑緣,有時會延伸至軟條部;尾鰭亦具有暗色緣。 棲所生態 棲息在沿岸沙泥地,亦可發現於河口、內灣、紅樹林等地,在珊瑚礁區周圍之沙地亦常見,以沙泥地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及非洲東岸,東至西太平洋各群島。本省西部沿海及南北礁區均見。 漁業利用 本種魚一年四季皆有,以春、夏季較多。圍網、底拖網、流刺網及手釣皆可採獲,但魚體小,常作下雜魚處理,供養殖飼料之用,體型大者市場偶可見到。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澎湖犀鱈



學名:Bregmaceros pescadorus
命名者:Shen, 1960

科中文名:海鰗鰍科

科號科名:F213 Bregmacerotidae

俗名:海鰗鰍

英文俗名:Codlet

大陸名:澎湖犀鱈
模式種產地:Tung-Kang, Pescadores Is., Taiwan

棲息深度:20 - 2000 公尺

棲息環境:大洋、近海沿岸

台灣分布:西部、澎湖

世界分布:台灣

最大體長:4.3 cm

有毒魚類:

經濟性:

食用魚類:

觀賞魚類: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頭短小,眼中大,口傾斜。上頜達瞳孔中央下方。體被小圓鱗,易脫落;頭則無鱗;縱列鱗數82-85。第一背鰭為單一細長鰭條,位於頭背部;第二背鰭延長,具47-55軟條,前部鰭條高大,中部鰭條低,分離,後部略高於中部,邊緣圓形;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具45-50軟條;腹鰭喉位,外側數鰭條延長為絲狀;尾鰭叉型。體腹部黃色,背部具幾列黑色素胞呈規則排列;各鰭淡色。

棲所生態:棲息於大陸棚底層水域。一般棲息深度在20-30公尺以內,喜結群洄游。以浮游生物食

地理分布:僅分布台灣海峽西南部及澎湖附近

漁業利用:魚體小型,較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澎湖裸胸鯙


澎湖裸胸鯙
脊椎動物門鯙科,俗稱薯鰻,體呈圓柱狀,尾部側扁,體表無鱗、頭長、口大、牙齒銳利,身被厚皮有黏液,體色淡或灰白而有黑斑塊,斑塊通常小於間隔。裸胸鯙因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所以色彩頗為豐富,不同的體色是它們分類的主要依據。生活在海中時,白晝時僅露頭部在外,尾部卷縮,張口呼吸顯露出其銳利的牙齒。鯙科多半夜間出外捕食其它魚類,是珊瑚礁群中掠食者,有些種類牙齒尚且內彎,再加上其似蛇般強勁的扭曲力,一旦被咬著則難以擺脫。由於皮膚厚且分泌黏液,故常穿梭於岩縫及礁縫之中,不受傷害。



休三甲 李佩姍
1096420004

大口鸚鯛


大口鸚鯛
脊椎動物門隆頭魚科,唇厚、多肉質狀,下唇中央有凹溝。體黑色具五條白色橫帶,胸部白色,頭淺黃色或淺綠色,具藍邊的粉紅色帶,尾鰭黑色,或黑黃色,幼魚眼周圍具幅射狀白色帶。幼魚喜歡在淺海的礁區活動,以在底部的浮游甲殼類為食,成魚活動範圍較廣,在岩石、珊瑚礁、砂地的混合區出現,以底棲動物為食,尤其是住在沙中的多毛類,海膽軟體動物,有孔蟲等。

休三甲 李佩姍
1096420004

藍線高鰭粗皮鯛


藍線高鰭粗皮鯛
脊椎動物門粗皮鯛科粗皮鯛亞科,俗稱三角倒吊,
本亞科的特點在尾柄側有一尖銳的前棘,能收於溝中。
本屬吻長,背鰭硬棘四~五,背臀鰭高。
本魚種幼魚全身黃色,體側有白點組成的多條橫帶,
隨成長由尾部開始漸次出現藍色,成魚轉為暗棕色。
常棲身於珊瑚茂盛的區域,單獨或三兩成群活動,
繁殖時或一對一,或多對多進行,以藻類為食。

休三甲 李佩姍
1096420004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國光仔 學名Scolopsis vosmeri
命名者 (Bloch, 1792)

俗名 紅海鯽、海鮘、赤尾冬仔

中文名 白頸赤尾冬

科中文名 金線魚科

科號科名 358 Nemipteridae

模式種產地 Japan Sea 

大陸名 伏氏眶棘鱸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 2 - 25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25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





英文俗名 Silverflash spinecheek, Whitecheek monocle bream, White-cheeked monocle-bream


型態特徵 體橢圓形,側扁;頭端尖細,頭背幾成直線,兩眼間隔區不隆突。吻中大。眼大;眶下骨的後上角具一銳棘,下緣有細鋸齒,上緣具前向棘。口中大,端位;上頜末端上緣不具鋸齒狀;頜齒細小,帶狀;鋤骨及舌面均不具齒。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8-9。體被大櫛鱗;頭部鱗域向前伸展至前鼻孔;側線鱗數39-45;側線與硬背鰭基底中點間有鱗3 .5。背鰭連續而無深刻,具硬棘 X,軟條9;臀鰭硬棘III,軟條 7;腹鰭達肛門開口;胸鰭不達肛門;尾鰭上下葉不呈絲狀延長。體呈褐紅色,鰓蓋一條白色寬紋,由頭背部一直延伸至頰部,鰓膜深紅色。各鰭內側橘褐,外側黃色。


棲所生態 通常單獨或數尾在礁岩地區或礁岩外緣之砂地上活動,游泳時以一游一停的方式前進,以礁岩或砂地上的小魚、蝦或軟體動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北至日本琉球列島,南至澳洲。

本省南部、東北部、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頗常見


漁業利用 本魚全年皆有產,可利用手釣或在礁岩外砂地放流刺網捕獲,唯因其多單獨活動,故捕獲數量通常不多,其幼魚模樣很可愛,亦可作為水族箱中的觀賞魚。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餐旅四甲 1095403061 李婉靜



藍點鸚哥魚











藍點鸚哥魚


學名Scarus ghobban (Forssk)


俗名(中)鸚哥、青衣;(英)Blue-barred parrotfish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海域。本省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岩礁海域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雌魚和雄魚的齒色皆為淡黃色。開始型的雌魚體棕黃色,各鱗片具藍綠緣,體側有5至6條不規則的藍色橫斑,截形尾。終端型雄魚體橘黃色,各鱗片具藍綠色緣,腹部較淡色,雙凹形尾。


棲息生態成魚大部分獨游於接近珊瑚礁旁的砂地。幼魚大都成群的在珊瑚礁或海藻叢中覓食。


啃食珊瑚,以珊瑚之共生藻為食。 利用肉質細嫩,適合各種煮法。


漁業為常見的鸚哥魚種之一,全年皆有產,以夏季較盛產。


一支釣、流刺網、延繩釣等均可捕獲。體長可達80公分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年5月初版









餐旅四甲 1095403061 李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