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碗仔魚











碗米仔 學名Gerres oyena
命名者 (Forsskål, 1775)

中文名 奧奈鑽嘴魚

科中文名 鑽嘴魚科

科號科名 352 Gerreidae

模式種產地 Suez andr Jidda, Saudi Arabia, Red Sea 

大陸名 奧奈銀鱸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潟湖 

俗名 碗米仔     

棲息深度 1 - 3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3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東沙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型態特徵 體呈長卵圓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的3.0-3.3倍,體背於背鰭起點處略為彎曲,與水平方向軸約呈35度角。口小唇薄,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眼大,吻尖。上下頜齒細長,呈絨毛狀;鋤骨、?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基底具鱗鞘;側線完全,呈弧狀,至尾鰭基底之側線鱗數35-39,尾鰭基底之有孔鱗3或4;側線上鱗列數3.5(側線至背鰭第V棘間,且不含側線鱗)。背鰭單一,硬棘部IX,第II棘最長,但短於頭長;臀鰭第II棘細尖狀,短於或等於眼徑長;胸鰭短,末端僅及肛門;尾鰭深叉形,最長鰭條長約與胸鰭等長。體色呈銀白色,體背淡橄欖色;體側具7-8條不顯著的橫帶;背鰭硬棘部具黑緣,有時會延伸至軟條部;尾鰭亦具有暗色緣。 棲所生態 棲息在沿岸沙泥地,亦可發現於河口、內灣、紅樹林等地,在珊瑚礁區周圍之沙地亦常見,以沙泥地中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及非洲東岸,東至西太平洋各群島。本省西部沿海及南北礁區均見。 漁業利用 本種魚一年四季皆有,以春、夏季較多。圍網、底拖網、流刺網及手釣皆可採獲,但魚體小,常作下雜魚處理,供養殖飼料之用,體型大者市場偶可見到。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澎湖犀鱈



學名:Bregmaceros pescadorus
命名者:Shen, 1960

科中文名:海鰗鰍科

科號科名:F213 Bregmacerotidae

俗名:海鰗鰍

英文俗名:Codlet

大陸名:澎湖犀鱈
模式種產地:Tung-Kang, Pescadores Is., Taiwan

棲息深度:20 - 2000 公尺

棲息環境:大洋、近海沿岸

台灣分布:西部、澎湖

世界分布:台灣

最大體長:4.3 cm

有毒魚類:

經濟性:

食用魚類:

觀賞魚類: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頭短小,眼中大,口傾斜。上頜達瞳孔中央下方。體被小圓鱗,易脫落;頭則無鱗;縱列鱗數82-85。第一背鰭為單一細長鰭條,位於頭背部;第二背鰭延長,具47-55軟條,前部鰭條高大,中部鰭條低,分離,後部略高於中部,邊緣圓形;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具45-50軟條;腹鰭喉位,外側數鰭條延長為絲狀;尾鰭叉型。體腹部黃色,背部具幾列黑色素胞呈規則排列;各鰭淡色。

棲所生態:棲息於大陸棚底層水域。一般棲息深度在20-30公尺以內,喜結群洄游。以浮游生物食

地理分布:僅分布台灣海峽西南部及澎湖附近

漁業利用:魚體小型,較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澎湖裸胸鯙


澎湖裸胸鯙
脊椎動物門鯙科,俗稱薯鰻,體呈圓柱狀,尾部側扁,體表無鱗、頭長、口大、牙齒銳利,身被厚皮有黏液,體色淡或灰白而有黑斑塊,斑塊通常小於間隔。裸胸鯙因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所以色彩頗為豐富,不同的體色是它們分類的主要依據。生活在海中時,白晝時僅露頭部在外,尾部卷縮,張口呼吸顯露出其銳利的牙齒。鯙科多半夜間出外捕食其它魚類,是珊瑚礁群中掠食者,有些種類牙齒尚且內彎,再加上其似蛇般強勁的扭曲力,一旦被咬著則難以擺脫。由於皮膚厚且分泌黏液,故常穿梭於岩縫及礁縫之中,不受傷害。



休三甲 李佩姍
1096420004

大口鸚鯛


大口鸚鯛
脊椎動物門隆頭魚科,唇厚、多肉質狀,下唇中央有凹溝。體黑色具五條白色橫帶,胸部白色,頭淺黃色或淺綠色,具藍邊的粉紅色帶,尾鰭黑色,或黑黃色,幼魚眼周圍具幅射狀白色帶。幼魚喜歡在淺海的礁區活動,以在底部的浮游甲殼類為食,成魚活動範圍較廣,在岩石、珊瑚礁、砂地的混合區出現,以底棲動物為食,尤其是住在沙中的多毛類,海膽軟體動物,有孔蟲等。

休三甲 李佩姍
1096420004

藍線高鰭粗皮鯛


藍線高鰭粗皮鯛
脊椎動物門粗皮鯛科粗皮鯛亞科,俗稱三角倒吊,
本亞科的特點在尾柄側有一尖銳的前棘,能收於溝中。
本屬吻長,背鰭硬棘四~五,背臀鰭高。
本魚種幼魚全身黃色,體側有白點組成的多條橫帶,
隨成長由尾部開始漸次出現藍色,成魚轉為暗棕色。
常棲身於珊瑚茂盛的區域,單獨或三兩成群活動,
繁殖時或一對一,或多對多進行,以藻類為食。

休三甲 李佩姍
1096420004

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國光仔 學名Scolopsis vosmeri
命名者 (Bloch, 1792)

俗名 紅海鯽、海鮘、赤尾冬仔

中文名 白頸赤尾冬

科中文名 金線魚科

科號科名 358 Nemipteridae

模式種產地 Japan Sea 

大陸名 伏氏眶棘鱸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 2 - 25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25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





英文俗名 Silverflash spinecheek, Whitecheek monocle bream, White-cheeked monocle-bream


型態特徵 體橢圓形,側扁;頭端尖細,頭背幾成直線,兩眼間隔區不隆突。吻中大。眼大;眶下骨的後上角具一銳棘,下緣有細鋸齒,上緣具前向棘。口中大,端位;上頜末端上緣不具鋸齒狀;頜齒細小,帶狀;鋤骨及舌面均不具齒。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8-9。體被大櫛鱗;頭部鱗域向前伸展至前鼻孔;側線鱗數39-45;側線與硬背鰭基底中點間有鱗3 .5。背鰭連續而無深刻,具硬棘 X,軟條9;臀鰭硬棘III,軟條 7;腹鰭達肛門開口;胸鰭不達肛門;尾鰭上下葉不呈絲狀延長。體呈褐紅色,鰓蓋一條白色寬紋,由頭背部一直延伸至頰部,鰓膜深紅色。各鰭內側橘褐,外側黃色。


棲所生態 通常單獨或數尾在礁岩地區或礁岩外緣之砂地上活動,游泳時以一游一停的方式前進,以礁岩或砂地上的小魚、蝦或軟體動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北至日本琉球列島,南至澳洲。

本省南部、東北部、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頗常見


漁業利用 本魚全年皆有產,可利用手釣或在礁岩外砂地放流刺網捕獲,唯因其多單獨活動,故捕獲數量通常不多,其幼魚模樣很可愛,亦可作為水族箱中的觀賞魚。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餐旅四甲 1095403061 李婉靜



藍點鸚哥魚











藍點鸚哥魚


學名Scarus ghobban (Forssk)


俗名(中)鸚哥、青衣;(英)Blue-barred parrotfish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海域。本省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岩礁海域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雌魚和雄魚的齒色皆為淡黃色。開始型的雌魚體棕黃色,各鱗片具藍綠緣,體側有5至6條不規則的藍色橫斑,截形尾。終端型雄魚體橘黃色,各鱗片具藍綠色緣,腹部較淡色,雙凹形尾。


棲息生態成魚大部分獨游於接近珊瑚礁旁的砂地。幼魚大都成群的在珊瑚礁或海藻叢中覓食。


啃食珊瑚,以珊瑚之共生藻為食。 利用肉質細嫩,適合各種煮法。


漁業為常見的鸚哥魚種之一,全年皆有產,以夏季較盛產。


一支釣、流刺網、延繩釣等均可捕獲。體長可達80公分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年5月初版









餐旅四甲 1095403061 李婉靜


加撥婆










加撥婆 學名Abudefduf sexfasciatus
命名者 (Lacepède, 1801)
中文名 六線豆娘魚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科號科名 389 Pomacentridae
模式種產地 Indo-West Pacific 
大陸名 六帶豆娘魚     
棲息環境 礁區  俗名 厚殼仔、六線雀鯛、藍豆娘魚     
棲息深度 0 - 12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16 cm  經濟性   台
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資料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






餐旅四甲 1095403061 李婉靜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文昌魚-珍貴的原因



文昌魚娃娃魚山椒魚鯨魚一樣,雖然也有一個「魚」字,但它並非真正的魚類。它也不是兩棲類或哺乳動物,而是非常原始的脊索動物,可算是介於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的動物。它主要的特徵是沒有頭顱,脊索從頭到尾,兩頭尖,看來像矛或針,所以英文俗名又稱它為「長矛魚」。
文昌魚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在動物的分類和演化史上位於關鍵地位,它不論在形態、器官構造、組織功能上都十分特殊,所以在探討生物的進化上是很重要的材料。此外,它的數量和分布也很有限。全世界只有一科兩屬廿二種。主要分布在熱帶或亞熱帶砂質海底的淺水域,從潮間帶到20公尺左右。很難得的是它數量最多的地方是在中國大陸的東海到南海一帶。在台灣海峽對面的廈門過去曾一度是當地重要的食用漁業資源,每年產量可高達百噸以上。也正因為過去過去捕撈,以及海岸開發、淤積、及污染的結果,當地文昌魚的數量已銳減且瀕臨絕滅。所以現在中共當局已將文昌魚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並劃定一些自然保護區來積極保育。反觀與廈門只有台灣海峽一線之隔的台灣,到目前為止卻全然沒有任何的調查研究。過去只有在墾丁海域採到一種「魯卡側殖魚」的文昌魚。最近中研院在金門及南灣均有採獲標本,其中採於金門的文昌魚種類不同,是「廈門文昌魚」。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躄魚



珊瑚礁海域,長相奇特其貌不揚的魚族很多,特別是會模仿礁石有擬態功夫,卻又有毒刺毒棘最好敬而遠之的有毒的毒⅓或⅓科的魚類。這裏所要介紹的另一類魚族 -- 躄魚科的魚類卻正好相反,它不但是擬態高手中的高手,而且沒有刺毒,此外它們還有一套會釣其它魚來吃的獨門絕活,非常有趣可愛。
躄魚的第一根背鰭棘已特化成「吻觸手」,細細長長的,頂端有一塊假餌像是片海藻蠕蟲,抖動時更像蠕動的多毛類、彈跳中的端腳類,或是正在游動的小魚。當有獵物被誘引上當游過來時,躄魚會不動聲色地只移動它的雙眼盯著獵物,直到游進攻擊範圍時,才快如閃電(約百分之一秒)般地將獵物吞下。由於躄魚的腹部很有伸縮性,所以它甚至可以舌下比自己還長的食物。躄魚的第二根背鰭被皮膚覆蓋住,但它第三根卻特別明顯突出,長在頭頂,看來好像是帶了一頂妖怪的帽子,再配上它那擁腫如球,皮膚鬆垮的外貌,實在不容易認出來竟是條魚。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E-mail:akanishi1021@yahoo.com.tw

獅子魚

習性與種類

獅子魚是夜行性,晚上開始獵捕甲殼類或小魚為食,白天則停在水中或礁洞中休息,一動也不動,所以常成為潛水攝影最容易獵取鏡頭的對象。獅子魚屬於⅓科中的簑⅓亞科,全世界有5屬17種,台灣記錄有7種,多分佈在珊瑚礁地區。獅子魚的英文俗名,除了「獅子魚」外,還有「火雞魚」和「火焰魚」的不同稱呼。一般胸鰭鰭條癒合不分離的種類是「獅子魚」,或「火雞魚」,另一些種類胸鰭鰭條一根一根分開,好像煙火一樣綻放的是火焰魚。

現況

獅子魚的生殖行為研究的不多,還不知道它是卵生或卵胎生,但它的小魚常可在潮池中發現,大魚則多半移棲到5-30公尺的海底。由於它姿態優美,飼養容易,所以雖然它有毒刺不易捕捉運搬處理,但還是難逃被濫捕當作海水觀賞魚的命運。現在在台灣海底所能看到的獅子魚也愈來愈少了,實在非常遺憾。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以及銀鮫很大的不同,是它類似比目魚一樣,兩眼並排位在身體的背面,口和鰓裂則在身體的腹面。因為如此,所以它們多半是在海底行底棲生活,利用它們的鰭作波浪運動,搧起砂泥找尋躲在砂泥地中的蝦蟹貝類為食。 為了避免被砂堵住呼吸的通道,所以魟的鰓裂雖然位在身體的下方,但它主要進水的噴水孔卻在身體背面的兩眼後方。只有少數大型的蝠魟已演化到主要靠鰓濾食水中的浮游動物為食,它們主要在大洋的表水層中巡游,而較少停留或棲息在海底生活。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E-mail:akanishi1021@yahoo.com.tw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鯨鮫


鯨鮫又稱鯨鯊,也就是地方上俗稱的豆腐鯊。它是海洋裏的巨無霸,也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魚類,體長可達20公尺,重達40噸。「鯨」則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這也難怪鯨鮫名字裏有「鯨」這個字了。「鮫」這個字是指軟骨魚類裏大洋到沿岸中表層巡游性或少數底棲性的鯊魚類,和另類體型扁平全部是底棲性的或有所不同。至於它在台灣被稱為豆腐鯊則是因它的肉質潔白如豆腐的緣故。
  鯨鮫屬於鯨鮫科,只有一種。主要分布在全世界南北緯30度之間,水溫在20℃以上的溫暖水域。台灣四周海域都會出現,而以東部大洋區較常見。偶而可在報上看到大型的鯨鮫,不幸游入沿岸漁民設置的定置網,被活捉的報導。,單鯨鮫夏季時數量較多尾或成群由北向南游,到十一月甚至會進入黃海,冬季後開始南下。鯨鮫身體粗大,頭前面平扁,背面微凸有三條明顯的皮稜,腹部平坦。身體藍灰色,散布有許多白色或黃色的圓斑。它的眼睛很小,鼻孔寬大但開口於口內。口很大在頭前端,口張開可吞入大量的海水以及海裏的浮游動物小魚小蝦等等,再經由它頭後面兩側的五片鰓裂流出,達到濾食和呼吸的雙重目的。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E-mail:akanishi1021@yahoo.com.tw

魚之行


珊瑚礁魚類游泳或行動的方式通常隨著它們的體型和各個鰭活動的方式不同而異。紡綞型的魚類游速最快,像烏尾冬、鯖、或金梭魚等,體型流線、尾柄瘦削,阻力最小游泳速度最快,最適合長途洄游。而側扁形的珊瑚礁魚類,種類最多。這是因為它們身體較軟,轉向敏捷,最適合在岩礁埋中穿梭自如。即使是一條很窄的岩礁裂縫或是珊瑚叢,它也可以很技巧地把整個身子躲藏進去。
像牛尾、魟、比目魚等縱扁形的魚類多半是生活在砂地上,它們動作雖然遲鈍,但是受到驚嚇,搖頭擺尾向前衝的速度也是相當快。比目魚和游起泳來主要是靠體盤和鰭的波浪運動向前推進,煞是好看。
身體瘦長的魚類如鰻或是海鯰不論是游泳或爬行都和陸地上的蛇一樣,是以彎曲身體來前進或後退。這種方法雖然慢但鑽進岩礁或是砂地十分方便。 許多隆頭魚科的魚類,偽葉鯛、儒艮鯛、鸚鯛或是鱸科魚類的幼魚,它們游泳的方法最為婀娜多姿。隆頭魚主要是靠兩個胸鰭前後划動像搖槳一樣看來十分吃力,有時整個身子也會左右擺動,這種游泳速度就慢得多了。石鱸的幼魚則多半停在固定的地方一直不停地搖頭擺尾,據說這是模仍難吃的海蛞蝓的一種自衛方法。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魚之衣





珊瑚礁的魚類豐富色彩也是長期演化的結果,是它們用來隱蔽自己,逃避敵害的方式,此外還可以用來辨認同類及吸引異性。蝶魚、蓋刺棘蝶魚、雀鯛、隆頭魚、皮剝魨、鮋魚、鸚哥魚、魨類及鰕虎等科的魚類種類不但最多,色彩也最豐富。這些魚科的魚類大多可以由它的體色來鑑定種別,也就是和陸地上的鳥類或蝴蝶一樣可以藉著查對圖鑑來將它們分類。但是許多隆頭魚、鸚哥魚科、雀鯛、蝶魚、石鱸等科的魚類可就沒有這麼容易分類了,因為它們的體色不但會隨著成長而變化,而且雌雄也不同,通常雄魚比雌魚漂亮,而雄魚到年紀較大的時候又會換上另外衣裳,所以有時候一種魚可以有四種完全不同的模樣。

班級:觀休三乙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