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澎湖犀鱈



學名:Bregmaceros pescadorus
命名者:Shen, 1960

科中文名:海鰗鰍科

科號科名:F213 Bregmacerotidae

俗名:海鰗鰍

英文俗名:Codlet

大陸名:澎湖犀鱈
模式種產地:Tung-Kang, Pescadores Is., Taiwan

棲息深度:20 - 2000 公尺

棲息環境:大洋、近海沿岸

台灣分布:西部、澎湖

世界分布:台灣

最大體長:4.3 cm

有毒魚類:

經濟性:

食用魚類:

觀賞魚類:

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頭短小,眼中大,口傾斜。上頜達瞳孔中央下方。體被小圓鱗,易脫落;頭則無鱗;縱列鱗數82-85。第一背鰭為單一細長鰭條,位於頭背部;第二背鰭延長,具47-55軟條,前部鰭條高大,中部鰭條低,分離,後部略高於中部,邊緣圓形;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具45-50軟條;腹鰭喉位,外側數鰭條延長為絲狀;尾鰭叉型。體腹部黃色,背部具幾列黑色素胞呈規則排列;各鰭淡色。

棲所生態:棲息於大陸棚底層水域。一般棲息深度在20-30公尺以內,喜結群洄游。以浮游生物食

地理分布:僅分布台灣海峽西南部及澎湖附近

漁業利用:魚體小型,較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澎湖裸胸鯙


澎湖裸胸鯙
脊椎動物門鯙科,俗稱薯鰻,體呈圓柱狀,尾部側扁,體表無鱗、頭長、口大、牙齒銳利,身被厚皮有黏液,體色淡或灰白而有黑斑塊,斑塊通常小於間隔。裸胸鯙因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所以色彩頗為豐富,不同的體色是它們分類的主要依據。生活在海中時,白晝時僅露頭部在外,尾部卷縮,張口呼吸顯露出其銳利的牙齒。鯙科多半夜間出外捕食其它魚類,是珊瑚礁群中掠食者,有些種類牙齒尚且內彎,再加上其似蛇般強勁的扭曲力,一旦被咬著則難以擺脫。由於皮膚厚且分泌黏液,故常穿梭於岩縫及礁縫之中,不受傷害。



休三甲 李佩姍
1096420004

大口鸚鯛


大口鸚鯛
脊椎動物門隆頭魚科,唇厚、多肉質狀,下唇中央有凹溝。體黑色具五條白色橫帶,胸部白色,頭淺黃色或淺綠色,具藍邊的粉紅色帶,尾鰭黑色,或黑黃色,幼魚眼周圍具幅射狀白色帶。幼魚喜歡在淺海的礁區活動,以在底部的浮游甲殼類為食,成魚活動範圍較廣,在岩石、珊瑚礁、砂地的混合區出現,以底棲動物為食,尤其是住在沙中的多毛類,海膽軟體動物,有孔蟲等。

休三甲 李佩姍
1096420004

藍線高鰭粗皮鯛


藍線高鰭粗皮鯛
脊椎動物門粗皮鯛科粗皮鯛亞科,俗稱三角倒吊,
本亞科的特點在尾柄側有一尖銳的前棘,能收於溝中。
本屬吻長,背鰭硬棘四~五,背臀鰭高。
本魚種幼魚全身黃色,體側有白點組成的多條橫帶,
隨成長由尾部開始漸次出現藍色,成魚轉為暗棕色。
常棲身於珊瑚茂盛的區域,單獨或三兩成群活動,
繁殖時或一對一,或多對多進行,以藻類為食。

休三甲 李佩姍
10964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