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澎湖縣魚-魔鬼簑

學名:Pterois volitans
體長:約30-40公分
分布:主要在中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台灣則分布在東北部、東部、南部與離島珊瑚礁區與岩礁區海域

魔鬼簑鮋又名翱翔簑鮋(鮋音同由),是簑鮋亞科蓑鮋屬的一種珊瑚礁,和多種簑鮋亞科魚類常因其特殊外型一同被稱作獅子魚(但與獅子魚科之魚種並非近緣)、蝴蝶魚、紅鬚魚。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陳義雄表示,魔鬼簑鮋(音同縮油)與多種簑鮋亞科魚類常因其特殊外型,被稱作「獅子魚」、「蝴蝶魚」、「紅鬚魚」,或因胸鰭與背鰭展開時如火雞,別名「火雞魚」。

特徵
與同屬之龍鬚簑鮋羅素氏簑鮋型態相似,差別在本魚胸具14枝軟條;眼上觸鬚長於眼徑兩倍以上;側線鱗數目90-106,且背鰭、臀鰭之軟條部與尾鰭上之黑點較多,排列密集;下頜腹面有暗色縱條紋,且體側之黑色橫帶較細,數目較多。體色之變化大,從淺褐色至深黑都有,有較大之斑點。體長可達38公分。魚鰭硬棘有毒,被刺傷者會極端疼痛、紅腫、發燒,需3-5天才能痊癒,嚴重時可能致命。蛋白質類,可被高溫破壞。
(體色從淺褐色至深黑,斑點大,背鰭、臀鰭軟條部與尾鰭上黑點較多,且排列密集;下頜腹面有暗色縱條紋,體側黑橫帶較細,數目多)

行為
魔鬼簑鮋屬夜行性動物,日間多藏匿於礁體隱蔽或陰暗處,常靜止於水中或以腹面貼附岩壁來保護自己;夜間覓小魚、蝦、蟹為食,為肉食性魚類,捕食時能展開胸鰭困住獵物。該魚的魚鰭硬刺有劇毒,被刺傷者會劇痛、紅腫、發燒,需3至5天才能痊癒,嚴重可致命。
(夜行性動物,日間游泳緩慢,藏匿於隱蔽處,常靜止於水中或以腹面貼附岩壁來保護自己,也有時停棲在礁石旁或砂泥地上。夜間覓小魚、為食,為肉食性,能展開胸鰭困住獵物,以利其捕食。)

經濟利用
體型小者,體色鮮麗,為觀賞用魚,水族館常見。體型大者,肉質美味,但味道稍淡,適合紅燒。因其硬棘處理麻煩且有毒,往往不受釣客所喜,臺灣澎湖漁民為提醒人們留心,還依危險性編出口訣:「魟、二虎、三沙毛、四斑五、五象耳、六倒吊。」其中二虎即指含魔鬼簑鮋在內之多種鮋科魚類。

<參考文獻>
蘋果日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255588/IssueID/20100124
澎湖鄉土教材線上藝廊
http://study.phc.edu.tw/studyalbums/displayimage.php?album=topn&cat=0&pos=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zh.wikipedia.org/wiki/魔鬼簑é

休三甲1096420004李佩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