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石斑
學名:Epinephelus quoyanus
英文:Long-finned grouper
產地: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台灣北部、東部、南部及澎湖海域岩石海域或珊瑚礁區尤以澎湖縣產量最高分部海域最廣
外觀特徵:體長為體高之3.0~3.3倍。前鰓蓋後下角有膨大之棘齒。體淺褐色,全身包括頭部、體部及各鰭均有六角型暗斑密佈,由於斑間隔之狹窄自成網狀圖案,故命名之。體背背鰭基底處無任何斑塊。
棲所生態:沿岸淺水域魚種,常出現於潟湖及彎區之礁石間,棲息深度甚少超過20公尺。主要以小魚及甲殼類為食。
體長:最大體長可達32以上公分,一般在15~25公分左右。
習性:棲息於較淺水域,大多在珊瑚礁區附近洄游覓食以小魚、甲殼類為主要食物,偏好
有砂底質之岩礁環境。屬於較小型石斑魚,全年均產,但以春夏二季較多,澎湖附近海域珊瑚礁區常可見其蹤跡。
漁具漁法:延繩釣、乙支釣
漁業及其利用:為澎湖縣沿岸常見之魚種,產量豐富。一般漁法以手釣、抱礅、照海捕獲。為本縣沿岸重要經濟魚種,早年澎湖縣生活物資缺乏,一般家庭多下海,撿拾珠螺、釣魚、抱礅、照海等,補捉海洋生物貼補家用或作為家庭副食。由於澎湖海域岩石區及珊瑚礁區海域發達,故成為玳瑁石斑最適宜的生產區。而玳瑁石斑也就成為主要的補獲魚種,由於玳瑁石斑肉質細膩可口,更兼產量豐富。就成為百年來澎湖人餐桌上的最愛,煎。烤、紅燒、清蒸、煮湯各種不同的烹調方法,都可以展現玳瑁石斑的美味,是來澎湖必嘗的一道美食,代表了道地的澎湖味。所以在2000年經過澎湖縣鄉親的票選,以一萬六千票的高票成為澎湖縣的縣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