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國光仔 學名Scolopsis vosmeri
命名者 (Bloch, 1792)

俗名 紅海鯽、海鮘、赤尾冬仔

中文名 白頸赤尾冬

科中文名 金線魚科

科號科名 358 Nemipteridae

模式種產地 Japan Sea 

大陸名 伏氏眶棘鱸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 2 - 25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25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





英文俗名 Silverflash spinecheek, Whitecheek monocle bream, White-cheeked monocle-bream


型態特徵 體橢圓形,側扁;頭端尖細,頭背幾成直線,兩眼間隔區不隆突。吻中大。眼大;眶下骨的後上角具一銳棘,下緣有細鋸齒,上緣具前向棘。口中大,端位;上頜末端上緣不具鋸齒狀;頜齒細小,帶狀;鋤骨及舌面均不具齒。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8-9。體被大櫛鱗;頭部鱗域向前伸展至前鼻孔;側線鱗數39-45;側線與硬背鰭基底中點間有鱗3 .5。背鰭連續而無深刻,具硬棘 X,軟條9;臀鰭硬棘III,軟條 7;腹鰭達肛門開口;胸鰭不達肛門;尾鰭上下葉不呈絲狀延長。體呈褐紅色,鰓蓋一條白色寬紋,由頭背部一直延伸至頰部,鰓膜深紅色。各鰭內側橘褐,外側黃色。


棲所生態 通常單獨或數尾在礁岩地區或礁岩外緣之砂地上活動,游泳時以一游一停的方式前進,以礁岩或砂地上的小魚、蝦或軟體動物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紅海,北至日本琉球列島,南至澳洲。

本省南部、東北部、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頗常見


漁業利用 本魚全年皆有產,可利用手釣或在礁岩外砂地放流刺網捕獲,唯因其多單獨活動,故捕獲數量通常不多,其幼魚模樣很可愛,亦可作為水族箱中的觀賞魚。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餐旅四甲 1095403061 李婉靜



藍點鸚哥魚











藍點鸚哥魚


學名Scarus ghobban (Forssk)


俗名(中)鸚哥、青衣;(英)Blue-barred parrotfish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海域。本省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岩礁海域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雌魚和雄魚的齒色皆為淡黃色。開始型的雌魚體棕黃色,各鱗片具藍綠緣,體側有5至6條不規則的藍色橫斑,截形尾。終端型雄魚體橘黃色,各鱗片具藍綠色緣,腹部較淡色,雙凹形尾。


棲息生態成魚大部分獨游於接近珊瑚礁旁的砂地。幼魚大都成群的在珊瑚礁或海藻叢中覓食。


啃食珊瑚,以珊瑚之共生藻為食。 利用肉質細嫩,適合各種煮法。


漁業為常見的鸚哥魚種之一,全年皆有產,以夏季較盛產。


一支釣、流刺網、延繩釣等均可捕獲。體長可達80公分



資料來源:邵廣昭等,台灣常見魚介類圖說(上)--海藻與無脊椎動物,台灣省漁業局,1996年5月初版









餐旅四甲 1095403061 李婉靜


加撥婆










加撥婆 學名Abudefduf sexfasciatus
命名者 (Lacepède, 1801)
中文名 六線豆娘魚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科號科名 389 Pomacentridae
模式種產地 Indo-West Pacific 
大陸名 六帶豆娘魚     
棲息環境 礁區  俗名 厚殼仔、六線雀鯛、藍豆娘魚     
棲息深度 0 - 12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16 cm  經濟性   台
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資料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






餐旅四甲 1095403061 李婉靜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文昌魚-珍貴的原因



文昌魚娃娃魚山椒魚鯨魚一樣,雖然也有一個「魚」字,但它並非真正的魚類。它也不是兩棲類或哺乳動物,而是非常原始的脊索動物,可算是介於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之間的動物。它主要的特徵是沒有頭顱,脊索從頭到尾,兩頭尖,看來像矛或針,所以英文俗名又稱它為「長矛魚」。
文昌魚所以珍貴是因為它在動物的分類和演化史上位於關鍵地位,它不論在形態、器官構造、組織功能上都十分特殊,所以在探討生物的進化上是很重要的材料。此外,它的數量和分布也很有限。全世界只有一科兩屬廿二種。主要分布在熱帶或亞熱帶砂質海底的淺水域,從潮間帶到20公尺左右。很難得的是它數量最多的地方是在中國大陸的東海到南海一帶。在台灣海峽對面的廈門過去曾一度是當地重要的食用漁業資源,每年產量可高達百噸以上。也正因為過去過去捕撈,以及海岸開發、淤積、及污染的結果,當地文昌魚的數量已銳減且瀕臨絕滅。所以現在中共當局已將文昌魚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並劃定一些自然保護區來積極保育。反觀與廈門只有台灣海峽一線之隔的台灣,到目前為止卻全然沒有任何的調查研究。過去只有在墾丁海域採到一種「魯卡側殖魚」的文昌魚。最近中研院在金門及南灣均有採獲標本,其中採於金門的文昌魚種類不同,是「廈門文昌魚」。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躄魚



珊瑚礁海域,長相奇特其貌不揚的魚族很多,特別是會模仿礁石有擬態功夫,卻又有毒刺毒棘最好敬而遠之的有毒的毒⅓或⅓科的魚類。這裏所要介紹的另一類魚族 -- 躄魚科的魚類卻正好相反,它不但是擬態高手中的高手,而且沒有刺毒,此外它們還有一套會釣其它魚來吃的獨門絕活,非常有趣可愛。
躄魚的第一根背鰭棘已特化成「吻觸手」,細細長長的,頂端有一塊假餌像是片海藻蠕蟲,抖動時更像蠕動的多毛類、彈跳中的端腳類,或是正在游動的小魚。當有獵物被誘引上當游過來時,躄魚會不動聲色地只移動它的雙眼盯著獵物,直到游進攻擊範圍時,才快如閃電(約百分之一秒)般地將獵物吞下。由於躄魚的腹部很有伸縮性,所以它甚至可以舌下比自己還長的食物。躄魚的第二根背鰭被皮膚覆蓋住,但它第三根卻特別明顯突出,長在頭頂,看來好像是帶了一頂妖怪的帽子,再配上它那擁腫如球,皮膚鬆垮的外貌,實在不容易認出來竟是條魚。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E-mail:akanishi1021@yahoo.com.tw

獅子魚

習性與種類

獅子魚是夜行性,晚上開始獵捕甲殼類或小魚為食,白天則停在水中或礁洞中休息,一動也不動,所以常成為潛水攝影最容易獵取鏡頭的對象。獅子魚屬於⅓科中的簑⅓亞科,全世界有5屬17種,台灣記錄有7種,多分佈在珊瑚礁地區。獅子魚的英文俗名,除了「獅子魚」外,還有「火雞魚」和「火焰魚」的不同稱呼。一般胸鰭鰭條癒合不分離的種類是「獅子魚」,或「火雞魚」,另一些種類胸鰭鰭條一根一根分開,好像煙火一樣綻放的是火焰魚。

現況

獅子魚的生殖行為研究的不多,還不知道它是卵生或卵胎生,但它的小魚常可在潮池中發現,大魚則多半移棲到5-30公尺的海底。由於它姿態優美,飼養容易,所以雖然它有毒刺不易捕捉運搬處理,但還是難逃被濫捕當作海水觀賞魚的命運。現在在台灣海底所能看到的獅子魚也愈來愈少了,實在非常遺憾。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以及銀鮫很大的不同,是它類似比目魚一樣,兩眼並排位在身體的背面,口和鰓裂則在身體的腹面。因為如此,所以它們多半是在海底行底棲生活,利用它們的鰭作波浪運動,搧起砂泥找尋躲在砂泥地中的蝦蟹貝類為食。 為了避免被砂堵住呼吸的通道,所以魟的鰓裂雖然位在身體的下方,但它主要進水的噴水孔卻在身體背面的兩眼後方。只有少數大型的蝠魟已演化到主要靠鰓濾食水中的浮游動物為食,它們主要在大洋的表水層中巡游,而較少停留或棲息在海底生活。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E-mail:akanishi1021@yahoo.com.tw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鯨鮫


鯨鮫又稱鯨鯊,也就是地方上俗稱的豆腐鯊。它是海洋裏的巨無霸,也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魚類,體長可達20公尺,重達40噸。「鯨」則是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這也難怪鯨鮫名字裏有「鯨」這個字了。「鮫」這個字是指軟骨魚類裏大洋到沿岸中表層巡游性或少數底棲性的鯊魚類,和另類體型扁平全部是底棲性的或有所不同。至於它在台灣被稱為豆腐鯊則是因它的肉質潔白如豆腐的緣故。
  鯨鮫屬於鯨鮫科,只有一種。主要分布在全世界南北緯30度之間,水溫在20℃以上的溫暖水域。台灣四周海域都會出現,而以東部大洋區較常見。偶而可在報上看到大型的鯨鮫,不幸游入沿岸漁民設置的定置網,被活捉的報導。,單鯨鮫夏季時數量較多尾或成群由北向南游,到十一月甚至會進入黃海,冬季後開始南下。鯨鮫身體粗大,頭前面平扁,背面微凸有三條明顯的皮稜,腹部平坦。身體藍灰色,散布有許多白色或黃色的圓斑。它的眼睛很小,鼻孔寬大但開口於口內。口很大在頭前端,口張開可吞入大量的海水以及海裏的浮游動物小魚小蝦等等,再經由它頭後面兩側的五片鰓裂流出,達到濾食和呼吸的雙重目的。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E-mail:akanishi1021@yahoo.com.tw

魚之行


珊瑚礁魚類游泳或行動的方式通常隨著它們的體型和各個鰭活動的方式不同而異。紡綞型的魚類游速最快,像烏尾冬、鯖、或金梭魚等,體型流線、尾柄瘦削,阻力最小游泳速度最快,最適合長途洄游。而側扁形的珊瑚礁魚類,種類最多。這是因為它們身體較軟,轉向敏捷,最適合在岩礁埋中穿梭自如。即使是一條很窄的岩礁裂縫或是珊瑚叢,它也可以很技巧地把整個身子躲藏進去。
像牛尾、魟、比目魚等縱扁形的魚類多半是生活在砂地上,它們動作雖然遲鈍,但是受到驚嚇,搖頭擺尾向前衝的速度也是相當快。比目魚和游起泳來主要是靠體盤和鰭的波浪運動向前推進,煞是好看。
身體瘦長的魚類如鰻或是海鯰不論是游泳或爬行都和陸地上的蛇一樣,是以彎曲身體來前進或後退。這種方法雖然慢但鑽進岩礁或是砂地十分方便。 許多隆頭魚科的魚類,偽葉鯛、儒艮鯛、鸚鯛或是鱸科魚類的幼魚,它們游泳的方法最為婀娜多姿。隆頭魚主要是靠兩個胸鰭前後划動像搖槳一樣看來十分吃力,有時整個身子也會左右擺動,這種游泳速度就慢得多了。石鱸的幼魚則多半停在固定的地方一直不停地搖頭擺尾,據說這是模仍難吃的海蛞蝓的一種自衛方法。


班級:觀休三甲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魚之衣





珊瑚礁的魚類豐富色彩也是長期演化的結果,是它們用來隱蔽自己,逃避敵害的方式,此外還可以用來辨認同類及吸引異性。蝶魚、蓋刺棘蝶魚、雀鯛、隆頭魚、皮剝魨、鮋魚、鸚哥魚、魨類及鰕虎等科的魚類種類不但最多,色彩也最豐富。這些魚科的魚類大多可以由它的體色來鑑定種別,也就是和陸地上的鳥類或蝴蝶一樣可以藉著查對圖鑑來將它們分類。但是許多隆頭魚、鸚哥魚科、雀鯛、蝶魚、石鱸等科的魚類可就沒有這麼容易分類了,因為它們的體色不但會隨著成長而變化,而且雌雄也不同,通常雄魚比雌魚漂亮,而雄魚到年紀較大的時候又會換上另外衣裳,所以有時候一種魚可以有四種完全不同的模樣。

班級:觀休三乙
學號:1096420043
姓名:廖庭譽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學名 : Amphiprion perideraion

中文名 : 粉紅海葵魚

俗名 : 粉紅小丑、咖啡小丑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形態特徵 :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 1.9-2.2倍。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圓錐狀。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鋸齒;各鰓蓋骨後緣皆具鋸齒。體被細 鱗;側線之有孔鱗片 32-43個。背鰭單一;雄、雌魚尾鰭皆呈圓形。體一至呈橘紅色,各鰭淡色。頭部及軀幹部間具一白色窄垂直白色; 體背由吻部沿背鰭基底延伸至尾柄另具一白窄帶。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潟湖及珊瑚礁區,棲息深度可達約38公尺。和 海葵具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Heteractis magnigicaHeteractis crispaMacrodactyla doreensis 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一夫一妻制。偶有與克氏海葵魚同時出現,但無克氏海葵魚的攻擊性,而僅是緊依 著海葵叢不離開。雜食性,以藻類和浮游生物為食。


休三乙 1096420001 段中仁


學名 : Amphiprion clarkii

中文名 : 克氏海葵魚

俗名 : 小丑魚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形態特徵 :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7-2.0倍。吻短而鈍。眼中大,上側位。口小,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圓錐狀。眶下骨及眶前骨具放射性 鋸齒;各鰓蓋骨後緣皆具鋸齒。體被細鱗;側線之有孔鱗片34-35個。背鰭單一;雄魚尾鰭截形,末端呈尖形,雌魚呈叉形,末端呈角形。體一般呈黃褐色至黑色,體側具3條白色寬帶;胸鰭及尾鰭淡色,其 餘鰭色不定,或暗色,或黃色,或淡色。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潟湖及外礁斜坡處,棲息深度可達約60公尺, 但一般皆生活於淺水域。和海葵具共生之行為,喜歡共生的海葵有Cymbactis actinostoloidesStoichactis haddoni等,體表之黏液可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行群聚生活,雌、雄魚均具有護巢護卵之行為,攻擊性強,通常由一隻體型最大之雌魚帶領一 隻體型第二大且具生殖能力之雄魚,其它成員包括無生殖能力之其它中成魚和一群稚魚。當最大雌魚失去後,則依雄性之順位變性成雌魚而遞補。以藻類和浮游生物 為食。

漁業利用 : 本身體色豔麗以及與海葵共生之習性,使其成為受歡迎之水 族觀賞魚。目前已能人工繁殖。

休三乙 1096420001 段中仁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虎斑烏賊( Sepia pharaonis )



綱名:頭足綱(Cephalopoda)

目名:烏賊目(Sepioidea)

科名:烏賊科(Sepiidae)

屬名:烏賊屬(Sepia )

俗名:花枝

英文俗名:Cuttlefish

日本名則為カミナリイカ(雷烏賊)或モンゴウイカ

棲所環境 :在淺海區產卵、冬季棲於水深100公尺左右

台灣分佈 :台灣西南海域

與魷魚不同的是,烏賊有一船形石灰質的硬鞘

最主要的特徵是其體背的紡錘狀斑十分明顯,死亡後不易消失,雄性之斑紋較長且兩端較尖,雌性則較為鈍圓,雄性花枝背部有明顯的橫向斑紋,雌性則無。而體內則有堅硬的船形內殼(海鰾鞘:可作為中藥材,研磨成細粉後具止血、止痛、中和胃酸等療效,也可製成牙膏和活性炭)。腕十隻,腕吸盤多為4行,觸腕穗吸盤有數行至20行,在觸腕手掌部中央有三枚大型吸盤,花枝生活在海裏時是透明的,當離開水面後顏色會變成茶褐色,然後會再變成象牙白色,其顏色的變化正是辨視花枝新鮮度的方法。
棲息在水溫較高的黑潮水域,主要以捕食魚類之營石、金線紅姑魚、短吻花狗桿及底棲之對蝦科蝦類。漁夫常利用有霧的夜間乘小船出海,以燈光照射水面,此時虎斑烏賊多浮在水面呈睡眠狀態,在不驚動牠的情形下,以長柄之撈網捕捉,再活飼於網帶中伺機而售

母虎斑烏賊壽命只有1年左右,一生只產卵1次,約300至500顆,產完卵後隨即死亡,由公烏賊負責照顧下一代。
烏賊殼含碳酸鈣、殼角質、黏液質、及少量氯化鈉、磷酸鈣、鎂鹽等。

從烏賊體內分泌的墨汁含有一種黏多糖,有實驗證實對小鼠有一定程度的抑癌功效。
花枝可食部分約占總體的90%以上,頭足、鰭翅及肉身皆可作為花枝丸的原料。其肉潔白如玉(象牙白),含蛋白質、脂肪以及豐富的鈣、磷、鐵等,營養豐富且具有脆嫩的口感。花枝剝下的有紋路外皮仍可用冰鹽水攪伴膨脹後切塊調理,海產餐廳稱之為「海香菇」。

天敵:一般的海魚要想捕獵烏賊是不容易,烏賊的墨汁還含有毒素,可以用來麻痺敵害,海豚是烏賊的天敵之一,海豚繞過煙幕,窮追烏賊,只吃頭,不吃身,海豚能吞下成百隻烏賊的頭。抹香鯨也是其天敵之一。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澎湖鄉土教材線上藝廊

大紀元 電子報

澎湖永翔花枝丸


休閒三甲 1096420017 張雁喬

丁香



學名:Spratelloides gracilis

命名者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中文名: 日本銀帶鯡

科中文名: 鯡科

科號科名 :091 Clupeidae

模式種產地: Japan

大陸名 :日本銀帶鯡

俗名: 丁香魚、魩仔

英文俗名: Silver-stripe round herring, Silverstriped round herring, Silver round herring, Silver sprat, Striped round herring, Banded blue sprat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棲息深度 :10 - 50 公尺

食用魚類:

有毒魚類:

觀賞魚類:

經濟性:

最大體長: 9.5 cm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型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圓鈍,無稜鱗。頭較小。吻鈍。眼大,上側位,脂性眼瞼少或缺如。口小,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下方;上頜具絨毛狀齒。鰓蓋條數6-7;下枝鰓耙數28。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1片。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0-11;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1-14;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淺褐色,體側下方和腹部灰白色;體側中部具1銀白色寬縱帶。背鰭、尾鰭淡灰白色;餘鰭淡色。

棲所生態: 沿近海中上層洄游性中小型魚類,性喜清澈水域、潟湖及面海礁區。群游性。以浮游生物,如矽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薩摩亞、土木土群島,北至台灣、日本,南至澳洲。本省各地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本省重要食用魚,澎湖產量頗大,可生鮮、乾製或醃漬出售。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與巾著網。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休閒三甲 1096420017 張雁喬

虎沙



學名:Orectolobus maculatus
命名者 :(Bonnaterre, 1788)

中文名: 斑鬚鮫

科中文名 :鬚鮫科

科號科名: 009 Orectolobidae

模式種產地 :South Seas

大陸名 :斑紋鬚鯊

俗名 :豆腐鯊、虎沙
英文俗名: Spotted wobbegong, Wobbegong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 :0 - 110 公尺
食用魚類 :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

經濟性 :

最大體長: 320 cm

台灣分布 :東北部、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型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寬扁,後部細小。頭相當寬扁,眼前方及下方具8-10枚肉垂或皮瓣。吻寬短,前緣圓形,背面平坦。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眼上方具2個乳突。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長而尖凸分枝之鬚;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大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不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近於前位;齒側扁而尖銳,上頜前部具犬齒3列,下頜則為2列,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頗高,第一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底之中部後;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彼此遠隔;臀鰭小,起於尾鰭之前;尾鰭狹小,尾椎骨不上揚,上葉略發達;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深褐色,腹部淡色;體背隱約可見深色之鞍狀斑,整個背部另具白色斑點及O型淺色斑紋,鞍狀斑之間則無寬網狀線。各鰭具白色不規則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礁砂混合區,棲息深度從潮間帶至深達110公尺深處,屬中大型底棲性鯊魚。活動少,常蟄伏於礁區附近海床。夜行性。以底棲之魚、蝦、蟹、貝類等為食物。受干擾時會主動攻擊,具有潛在性危險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南部、中國南海至澳洲沿海均有分布。本省於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有漁獲記錄。

漁業利用: 漁期以入夏至秋季這段期間較佳。為食用之鯊類,可醃製成鯊魚醃或製成魚槳、魚丸等,大型水族館偶有展示。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休閒三甲 1096420017 張雁喬

花飛



學名:Scomber australasicus

命名者: Cuvier, 1832

中文名 :花腹鯖

科中文名 :鯖科

科號科名 :449 Scombridae

模式種產地: King George's Sound, W. Australia

俗名 :花飛、青輝

大陸名 :澳洲鯖

英文俗名 :Southern mackerel, Pacific mackerel, Slimy mackerel, Spotted chub mackerel, Spotted mackerel, Chub mackerel, Common mackerel, Blue mackerel, Japanese mackerel

棲息環境: 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 0 - 200 公尺

最大體長 :44 cm

食用魚類:

有毒魚類 :
 
觀賞魚類 :

經濟性: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

世界分布 :全球性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型態特徵 :體紡錘形,稍側扁;背緣和腹緣淺弧形;尾柄細短,尾鰭基部兩側各具2條小隆起脊。頭中大,稍側扁。吻鈍尖,稍大於眼徑。眼中大,位近頭的背緣,具發達之脂性眼瞼。口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各具細齒一列,上頜齒有時不明顯;鋤骨、?骨和舌上均無齒。鰓耙正常,第一鰓弓上之下枝鰓耙數為26-28。體及頰部被圓鱗;側線完全,沿背側延伸,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XIII,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遠,其後具5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深叉形。體背側藍黑色,具深藍色不規則之斑紋,班紋僅延伸至側線上下,側線下方具許多小藍黑斑點;腹部銀白而微帶黃色。

棲所生態 :近沿海中上層魚類。好群游,具趨光性,有垂直移動現象。主要以浮游性甲殼類及小型魚類為主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紐西蘭、澳洲、菲律賓、中國、日本及夏威夷等海域;東太平洋墨西哥附近;以及北印度洋和紅海。本省各地均有產。

漁業利用 :重要之食用魚,全世界之年產量可達10,000-50,000噸。一般以圍網、流刺網、定置網捕獲。煎食、味噌湯皆宜,亦可加工成鹽漬品或罐頭。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休閒三甲 1096420017 張雁喬

臭肚



學名:Siganus fuscescens
命名者: (Houttuyn, 1782)

中文名 :褐籃子魚

科中文名: 籃子魚科

科號科名 : 441 Siganidae

模式種產地 :Japan

大陸名 : 褐籃子魚

俗名 : 臭肚、象魚、樹魚、羊鍋、疏網、茄冬仔

英文俗名 :Rabbitfish, Pinspotted spinefoot, Sandy spinefoot, Spinefoot, Doctor fish, Dusky rabbitfish, Dusky spinefoot, Fuscous spinefoot, Mottled spi

最大體長: 40 cm

食用魚類 :

有毒魚類 :

觀賞魚類 :

經濟性 :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棲息深度 : 1 - 50 公尺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型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0倍;尾柄細長。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側線上鱗列數16-21。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一缺刻;尾鰭稍分叉,但隨體形增加,分叉愈深。體側上方為褐綠色,下方為銀白色;並雜以白色微帶淺藍的圓形斑。這些圓形斑沿體縱軸排列成行。側線至第一背鰭棘間,斑點較大,約4-6行;側線下方,斑點較小,排列較不規則約成18-20行。鰓蓋後上方有一污斑。

棲所生態 :在熱帶地區,棲息於平坦底質的淺水域或珊瑚礁區,而在緯度較高的水域,則棲息於岩礁區或淺水灣區。常成群活動。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附著性無脊椎動物為食。白天在水層中覓食,夜間則至底層休息。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韓國至澳洲沿海。本省各沿岸海域及離島均有產。

漁業利用 :以手釣、拖網與圍網均可捕獲,全年皆產。體型較大魚隻可做生魚片,一般以煮湯、燒烤較適宜。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休閒三甲 1096420017 張雁喬

老鼠斑













老鼠斑 學名Cromileptes altivelis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28)



中文名 駝背鱸



科中文名 鮨科



科號科名 320 Serranidae 模式種產地 Java 



大陸名 駝背鱸(扁鮨)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俗名 老鼠斑、鰵魚     



棲息深度 10 - 4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魚類 否  觀賞魚類 是     



最大體長 70 cm  經濟性 是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澎湖、東沙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Randall et al.,1990) 







型態特徵 體側扁,體高略短於頭長,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5-3.0倍。頭背部凹陷,後頸部陡直。眶間區窄。前鰓蓋骨微具鋸齒,下緣則平滑;鰓蓋骨棘弱,有些退化。上頜骨延伸至眼之中部。上下頜各具絨毛狀齒。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4-62。背鰭硬棘數10枚,軟條數17-19;臀鰭硬棘III枚,軟條9-10;胸鰭圓形,基底上方具一皮瓣,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之鰭條;尾鰭圓形。體呈淡色至綠褐色,頭部、體側及各鰭上具許多大小不一之圓形黑斑。



棲所生態 棲息於珊瑚礁繁盛之水域及潟湖區,亦常可發現於潮池區,一般在10-40公尺深處。可人工繁殖,唯成長速度慢,存活率亦不高。



地理分布 僅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台灣、南中國海、菲律賓、印尼、澳洲、關島等地區。本省主要產於澎湖及南部海域,數量已甚少。



漁業利用 魚價相當高之高經濟性魚種,一般魚市場中少見,而多銷售至海鮮餐廳。一般以一支釣、魚槍捕獲。食用及觀賞兼具。肉質佳,以清蒸食之。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餐四甲 1095403061 李婉靜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魚而處所 包羅萬象的棲所

牛尾魚
魚類和人類一樣需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些魚類有自己固定的家,每天回到同一個地方睡覺,但也有些魚類是居無定所,只要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就可以就地而眠。生活在珊瑚礁區的魚類,可以說是海洋魚類中棲所種類最多最複雜的了。屬於岩礁棲性的魚類種類最多。特別是由珊瑚的石灰質骨骼所堆積成的珊瑚礁,裏面孔穴縫隙特別多,大大小小不同的洞穴正好可以讓不同尺寸的魚兒來躲藏或居住。岩礁上的小孔穴是虎、塘鱧或科魚類等小型魚類的專利;比較大的洞穴可以讓蝶魚、雀鯛、粗皮鯛、皮剝魨或鸚哥魚來利用。鰻鯰則喜歡聚集在礁與礁之間的大縫隙中群居。在岩礁底部的大洞窟裏則有許多擬金眼鯛或是金鱗魚住在裏面。大群的天竺鯛對住所比較不挑剔,只要是岩礁的遮蔭或凹陷處,光線微弱就可以了。




姓名:廖庭譽
班級:觀三乙
學號:1096420043
E-mail:akanishi1021@yahoo.com.tw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海筆
















海筆和珊瑚一樣 ,隸屬腔腸動物門,它是八放珊瑚中極為特化的一類,最大的個體可高達一公尺。由於外形和中世紀所使用的鵝毛筆相似,故而得名。在歧頭灣和大倉島以南的泥沙底上發現有許多的海筆棲息著。
在其構造上有一根中軸柱,外層則為水螅體所組岝的肉質部份,平時他的一部份體幹埋在泥砂底下,只露出十餘公分在外,當受到騷擾時,所有體幹即縮入泥沙中。其羽我狀的水螅體以捕捉海水中的浮游動植物為食。由於其棲的環境僅於海底的沙泥底質上,較不易被一般潛水者所發覺。海筆因未在台灣其他海域被發現,故可謂澎湖的特有海洋生物


休三甲
1096420004
李佩姍

海豚



海豚是某種與鯨魚鼠海豚有關的水生哺乳動物,通常生活在海中,也有生活在淡水中(如中國的白鰭豚),採用超音波傳遞信息,大腦高度發達。海豚英文dolphin這個名字由古希臘文中的δελφίς 而來( delphis,意思是「有子宮的」) ,也就是「有子宮的魚」。
海豚俗稱海鼠、海豬或黑俄,是智慧很高、具有靈性的水棲哺乳性動物。目前全世界約有62種之多,台灣附近有18種以上,澎湖海域也有三種海豚在此洄游,牠們是吉氏海豚、南方海豚和擬虎鯨。
海豚和陸上許多哺乳類一樣,是吃奶長大的,因為在水中生活很久了,四肢都變成鰭狀,成為游泳的工具,鼻孔也為了呼吸的方便長在頭頂上,更特別的是在頭部有一個像雷達的裝置來尋找各種物體,同時也可以避開障礙物。
由於人類的大肆圍捕,目前的海豚正以每年50萬隻的數量在遞減,政府為了配合各國保育野生動物的趨勢,特別製訂「野生動物保育法」,行政院農委會並於民國79年8月31日將海豚列入應予以加強保育之野生動物;如非法獵捕將處三年以下有期徒、拘役或科三萬元以下罰金;如基於學術研究或教育目的,有必要獵捕,應經中央立管機關核淮(野生動物保育法第6.32.21.條)。
休三甲
1096420004
李佩姍

綠蠵龜(學名:Chelonia mydas)



綠蠵龜(學名:Chelonia mydas),又名綠海龜,是海洋中的爬蟲類動物,是海龜屬下的唯一一種。一生中大多的時間都在海中生活,但演化過程中仍然保留了部分祖先的生活方式,所以必須回到陸地上產卵,繁育後代,形成了一種較獨特的生活習性。
綠蠵龜廣泛分佈在熱帶亞熱帶海域中,即約南北緯度20℃等溫線之間的海域,並在水溫逾攝氏25度的沙灘上產卵。由於牠用呼吸,於海中的潛水深度極限約一、兩百公尺。綠蠵龜的主食為海中的海草與大型海藻,因此體內脂肪累積了許多綠色色素,呈現淡綠色,也因而得名;背甲顏色則是從棕色有扇形的大花斑到接近墨綠黑等顏色不等。
綠蠵龜已瀕臨絕種,全世界僅剩下約20萬頭產卵母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物種。為避免因人類的捕殺及棲地之破壞,所有海龜被均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或簡稱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中的物種。
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網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綠海龜得1695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第二位。
休三甲
1096420004
李佩姍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三斑圓雀鯛




中文名:三斑圓雀鯛

學名:Dascyllus trimaculatus

俗名:三點白、厚殼仔

科中文名:雀鯛科(F411 Pomacentridae

最大體長:11 cm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棲息深度在1-55公尺左右)

特色:幼魚常與小丑魚一起與海葵、海膽共生或在珊珊 叢

中棲息,成長後以珊瑚礁為主要棲息場所。領域性極 強,

在警戒或交配時,體色會轉變成灰白色。


休三乙

1096420001

段中仁